經過30年,企業網站建設信息化意識發生了巨大轉變,從上不上,到如何上,到如何用好幾個階段。應用平臺也從注重數據和后端,到越來越重視前端和應用體驗,類互聯網的開發平臺會引領趨勢嗎?6月26日14:00-16:00,@崔強 與藍凌研究院院長 @藍凌夏敬華 ,歡迎轉發提問!
夏敬華:藍凌公司副總裁、藍凌研究院院長 同濟大學博士后,南京理工大學工學博士
崔強:火花社區創始人,CIO原創視頻《小崔下午茶》策劃/主持人。前《IT經理世界》E行網運營總監。
訪談實錄:
崔強:從財務電算化開始,中國企業進入信息化建設時期,30年發展信息化技術更新了多次,企業的意識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你如何看目前企業信息化現狀?
夏敬華:個人覺得企業信息化現狀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一是普遍信息化意識強化,已經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怎么上、什么時間上的問題;二是ERP類業務支撐應用相對成熟,但管理支撐應用相對滯后,當然這也是很多企業經營先于管理的客觀體現。三是結構化數據管理較好,非結構化數據管理性對滯后,但需求漸趨明顯,尤其是大數據概念更凸顯了此趨勢;四是雖然很多企業有IT規劃指引,但IT孤島現象還很嚴重,信息價值未充分發揮;五是互聯網正在顯著影響企業信息化應用的用戶體驗和建設模式,類互聯網化企業應用趨勢明顯。
崔強:剛才您講了應用的階段,就技術發展而言,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夏敬華:就企業信息化技術發展而言,我個人覺得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業務操作數據化,主題詞是MIS、財務電算化等,覆蓋操作層面,關注數據記錄和個體效率提升。第二階段為業務流程信息化,主題詞是ERP、PDM等,關注物流、資金流等有形資源,覆蓋操作和管理層面,側重事務邏輯處理。第三階段可以叫做企業管理知識化,主題詞是知識管理、協同、門戶整合等,更多覆蓋管理和決策層面,側重內容和流程管理。第四階段為企業管理智能化,主題詞是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等,關注在已有數據積累基礎上挖掘知識、發現規律、決策支撐等。在知識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下,在企業信息化方面誕生了很多熱詞,如Web2.0、移動互聯、社交化、用戶體驗設計(UED)、大數據、云計算等,它們正在深刻影響并改變原有的企業信息化系統建設要求和模式。這些詞匯正揭示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新特征:前端傻瓜化、后端平臺化。
崔強:現在有一些CIO已經太傳統了,對互聯網的認知高度不夠,請問您如何轉變他們的思維?或者說如何建議?
夏敬華:我覺得在于“知”、“行”、“達”三個字,跨界學習強化“知”,點上嘗試強化“行”,知行合一結合最后才能“達”。目前也有很多企業在引入社交化互聯網式內部應用如微博、微信、SNS等,取得了很好效果。
崔強:新的技術深刻影響并改變原胡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和模式,是什么導致改變的發生?
夏敬華:這種改變可以說是內外夾擊的結果,既來自于互聯網應用習慣正深入人心的外部因素,也根源于企業解決信息孤島、挖掘和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內部原因??偨Y來說,這就是外因所帶來的“互聯網式”的企業信息化系統建設要求,以及內因所提出的“開發平臺式”的企業信息化系統建設模式。這種由外而內、內外兼修的企業信息化趨勢,不可避免地對新一代企業信息化建設提出新方向、新挑戰,這就是我們提出的類互聯網開發平臺的概念。
崔強:有CIO說,傳統企業主動擁抱互聯網并不意味著企業含金量的增高,只有在內部改造完全的情況下去擁抱互聯網才不至于賠錢?你是否認同這個觀點?那這個改造完全的判斷標準是什么?
夏敬華:傳統企業主動擁抱互聯網,個人覺得是兩個層面,一是通過擁抱互聯網來創新商業模式,這個挑戰較大,涉及到模式創新的問題,需要內部改造;二是借鑒互聯網思維來優化傳統企業信息化用戶體驗和建設模式,這個正已經成為趨勢,應不可逆轉。
崔強:有人提出:傳統企業管理軟件廠商的突圍方向是:1)、開放源代碼;2)、個性化定制由企業自己或者委托個體戶進行;3)、原廠提供各類解決方案(業務、應用、技術)和服務(咨詢、實施、運維、數據分析)并獲利;4)、并將1),2),3)遷移到云端。對此夏博怎么看?
夏敬華:這個觀念很有前瞻性,我覺得(1)這個觀念落地可能首先在中小企業更有可能性,(2)或者是集團型企業提供內部共享IT服務的方式;(3)不同應用解決方案因其復雜度不同也會有影響。
所以,對于傳統軟件廠商而言,吸取該觀念進行適度轉型是必要的,我們提出類互聯網開發平臺事實上也是基于類似的思考。
崔強: 剛才幾位網友也問了傳統管理軟件和互聯網應用的問題,您認為類互聯網化對系統建設有何要求?
夏敬華: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傮w來說就是:前端用戶體驗越來越強調服務化,二是后端平臺越來越強調開發平臺化。
對前端用戶體驗來說,互聯網應用(如淘寶、百度、騰訊等)其將管理目的隱藏于后臺、前臺界面僅展示場景所需關鍵信息,以人為導向、簡潔易用的系統特性已深入人心,人們對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亦提出了類似要求。如將企業應用跟互聯網比較,會發現傳統應用系統大多以流程固化為手段、以實現企業管理為目的,但對用戶易用性、對以人為導向組織信息等均嚴重缺少考慮。人們已不滿足于IT應用單純服務于企業管理的目標,對以人為導向來設計企業信息系統的交互式體驗,提出了類互聯網化的要求。
從后端平臺來說,隨著企業信息化投入加大,信息化服務要求提升,云計算、整合信息孤島、構建良好的供應商生態等已變成擺在CIO面前的重要問題。但今天很多CIO還被迫為各信息系統選擇不同供應商,被迫構建一個個新的信息孤島,并為不同供應商間的互相替補整合而勞心勞力。究其原因還在于企業缺少信息化開發平臺,這才導致同一系統無法實現多供應商維護發展,多系統間難以有效整合。企業擁有自己的開發平臺,才能更好實現企業應用標準化、常用軟件功能復用化、多供應商可替換化。而要構建這樣的類互聯網開發平臺,我們認為“三化三核心”能力是關鍵。
崔強:您提到一個核心詞叫“三化三核心”,用互聯網的語言說“不夠草根”,如何理解?
夏敬華:這是我們所提出的類互聯網開發平臺的核心理念,三化是“個人化”、“整合化”、“移動化”,是對企業信息系統“互聯網化”提出的具體要求;三核心即“數據倉庫”、“內容倉庫”、“流程引擎”,是企業開發平臺的核心組件要素。
三化方面,個人化是最直接要求,如微博、微信通過關注、轉發等手段,將信息重組并抽取出關注部分,形成以人為導向的主頁。企業用戶也一定希望可以自己設定關注哪些系統、哪些模塊、甚至哪些目錄,然后以自己習慣的方式展現,這些一旦實現,企業信息系統將變得很“個人化”。而要實現個人化,整合化必不可少。只有具備跨系統信息集成整合能力,才能實現以人為導向重整信息。這個整合技術特性,在企業信息化領域研究并不慢于互聯網領域,需要強化門戶、單點登錄、ESB、主數據管理、統一組織角色和權限管理等方面的努力,以提升“整合化”水平。通過“整合化”支撐實現“個人化”,而“個人化”不能僅僅停留于PC層面,“移動化”也成為“個人化”的必然要求。但是,“移動化”不應簡單照搬PC人機界面邏輯,也不是傳統web1.0門戶模式,而應是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以人與人溝通協作為核心的“社交型”手機門戶模式。
在三核心方面, 可以說“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內容、端到端流程”代表了企業知識資產的三個核心管理對象,也是企業知識資產被高度信息化后的IT鏡像。因此開發平臺對于“數據倉庫”、“內容倉庫”、“流程引擎” 的支撐能力非常關鍵。比如在流程引擎方面,業界已逐步發展出三個層級流程引擎技術。第一層是通過自配置流程表單,實現企業管理流程E化,確保最低程度無紙化辦公;第二層是將流程表單封裝為標準公共服務接口,避免其他信息系統需要重新開發流程和表單,實現企業流程引擎的統一化。第三層次則是把各個開發完成的流程服務當作是新的SOA服務,通過調用或重新組合各種服務,就能避免重復開發、快速組合形成新的企業業務流程,這本質上已是服務調度引擎??梢哉f,流程引擎將是新一代開發平臺必備、能最快減少重復開發、實現信息一體化的基礎服務。
崔強:藍凌在對企業提供KM咨詢的時候,有無評估此企業是否具備知識管理的條件?是否有類似“建議或不建議開展知識管理”的建議?
夏敬華:我們在這個方面有個知識管理準備度評估模型,從知識導向、組織氣候、管理機制、日常運作、IT基礎、領導能力、項目范圍這幾個維度進行評估,幫助企業了解其KM現狀和差距,也可以進而分析如果要推進KM,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崔強:基于三化三核心理念,映射到藍凌的產品線哪些是注重前端?哪些注重后端?
夏敬華:藍凌核心產品平臺叫做EKP,我們將之定位為管理支撐平臺,ERP的最佳搭檔 。它一方面做ERP不擅長的如流程&協作、知識管理、企業社區等,一方面做和ERP聯接的,如SAP集成、門戶整合等。
EKP本身已經承載了類互聯網開發平臺的使命。具體來說,它可以分為前端、中端、后端三個部分。前端要充分體現個人化、整合化、移動化的要求,因此我們有類QQ式的KK&SNS 社交化工具、類企業微信式的EMP企業移動門戶等系列細分產品。
在中端部分,有一系列滿足企業不同業務和管理需求的細分產品解決方案,如OA、KMS、關鍵業務活動管控BAM、財務管控、戰略管控等解決方案,以及面向地產、快消、金融、商超連鎖、科研院所等重點行業的解決方案,以滿足業務化深度應用需求
在后端部分,核心在于以LBPM為核心的EKP-ADP開發平臺,同時可有效整合廠家級數據倉庫、內容倉庫ECM等產品,以實現健壯的后端支撐、海量的數據支持、敏捷的應用開發等IT需求。
崔強:EKP做為藍凌的核心產品,體現在哪些方面?
夏敬華:總結來說,我們把EKP核心價值總結為:四類基本應用、三度方向發展、雙輪支撐驅動。 四類基本應用覆蓋到“以流程為基礎的協同”、“以內容為核心的積累”、“以戰略為落地的執行”、“以文化為氛圍的保障“這四個方面,滿足企業常規管理支撐需求。三度方向發展則是EKP能夠提供的更高附加值,體現為以知識管理KMS為核心的高度發展,以KK&SNS社交化為核心的廣度發展,以業務型解決方案為核心的深度發展。雙輪支撐驅動就是前面論述很多的類互聯網開發平臺,即:以“三化”為支撐的類互聯網式應用體驗 + 以“三核心”為支撐的開發平臺式應用拓展 。
崔強:知識對企業意味著什么?對企業而言知識和信息的區別在哪?
夏敬華:這個問題既簡單又復雜。對于企業而言,信息是一種客觀存在,不過有沒有注意,它在那兒;而知識在于其可用性,可用的前提在于和合適人、合適場景的關聯,這也是知識管理區別于傳統信息管理的一個關鍵。如果要具體細分知識類型,也是很體系化的工作,我們給很多企業提供KM咨詢和系統建設服務,其中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做知識定位、知識梳理以及知識應用場景設計。
崔強:很認同“前端傻瓜化,后端平臺化”,也是對企業前端使用者和后端運維者第一次做了區分,使用新模式的企業前與后,前端和后端有什么不同體會嗎?從客戶應用的角度分享一個案例,讓網友感受更直接?
夏敬華:大家對于移動辦公、移動審批已經不陌生了,很多企業都在使用,我們有個項目就是因為移動辦公得到客戶領導層高度認可,而使項目口碑打開了,并在內部IT項目評選者拿到了最高分。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不僅是移動審批,而是類似企業微信的這樣移動入口,推信息、批流程、發微博、寫日程、查同事、建應用、隨時贊等整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用戶體驗。通過傻瓜化的移動前端整合更多用戶所關注的信息,信息為我所用、操之在我,感覺是很不一樣的。
在后端平臺化方面,美的基于藍凌流程引擎LBPM不僅僅實現了常規辦公流程E化,還上升為企業級統一流程引擎,可封裝流程服務供跨系統調用。也有企業通過藍凌ADP開發平臺來開發個性化應用如財務共享、網上訂票、信貸管理統等,平均降低開發量50%,并大大提高了維護修改的便捷性
崔強:有位CIO說:“我把PC維護的同事從男同學換成女同學后,滿意度大大提升。”如同這個CIO說的,通過前端的三化和后端的三核心支撐,評估過企業對IT部門的滿意度嗎?
夏敬華:這個CIO說的很有意思,為什么換成女同學后,滿意度大大提升,我想還在于女同學的親和力和服務意識。三化三核心,三化正在于改善親和力,三核心側重于夯實內功,但再強內功不能有效展現也是有問題的。所以郭靖和黃蓉的搭配是很完美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既需郭靖也需要黃蓉。目前也有很多企業在打造共享服務平臺(如財務共享、人力共享、IT共享等),美的、宇通、永輝等企業通過這方面的實踐,顯著改善和提升了IT內部滿意度,三化三核心平臺也為打造更有生命力的共享服務平臺奠定了很好基礎。
崔強:讓IT沒有盲區,信息沒有孤島,這是所有CIO的夢想,通過“三化三核心”的平臺化可以解決嗎?
夏敬華:讓IT沒有盲區,信息沒有孤島,確實是很多CIO的夢想?!叭诵摹逼脚_提供了這樣的技術可能,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要完全消除孤島,還涉及到企業信息化建設歷史遺留、多供應商整合以及企業內部政治等,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組織、流程和人的整合遠比系統整合更復雜。但長期來看,做好企業信息化,確實需要好的基因DNA。 D是DREAM,還是要有夢想;N是NETWORKING,不僅是三化三核心所體現的IT平臺支撐,還需要企業大腦聯網來發揮高層領導、業務部門、IT部門以及供應商生態等的群體智慧;A就是ACTION,實踐才能出真知呀,知行合一很重要。
觀點總結:
崔強:類互聯網化的應用系統,會更好地讓使用者和服務者有機結合在一起,讓溝通更順暢,讓需求流轉更加自然,讓上至管理層下至員工都可以感覺到系統的存在和改變,形成企業內部的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
夏敬華:從事企業信息化和知識管理那么多年,越來約深刻感受到“知識云+微傳播”的趨勢和價值,不僅企業需要類互聯網開發平臺,我們作為每個個體也都在類互聯網化生存,不是可不可選擇,而是無可逃避。